为有效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困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国亟需加快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学术环境中,青年科学家渴望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以为其未来科研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国际科研合作被广泛认为是提升青年科学家研究绩效的重要路径,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合作网络,仍是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长聘体系特聘教授陈凯华与博士研究生丁毅、赵彬彬,博士后郭锐等人合作完成了一项关于公立科研机构突破式发明的研究“Benefits beyond the local network: Does indirect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ies contribute to research performance for young scientists?”(超越本地网络的益处:间接国际合作关系是否有助于提升年轻科学家的研究绩效?),成果发表在创新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FT50期刊《Research Policy》。
研究探讨了年轻科学家的研究绩效如何受到其国内合作者所拥有的跨国学术联系所间接形成的国际合作关系的影响。基于Scopus数据库中覆盖2000年至2020年间全球8,341,013位年轻科学家的综合数据集,采用多种方法验证:拥有更高密度间接国际合作关系的年轻科学家在研究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方面表现显著更佳。促进国际知识溢出以及推动超越本地网络的新合作关系的形成,是间接国际合作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机制。此外,当年轻科学家与其国内合作者中的外国合作者在认知上具备较高相似性时,间接国际合作关系的正向效应进一步增强。间接国际合作关系的影响还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别对自然科学领域、男性科学家以及来自欠发达国家的研究人员尤为显著。研究结果凸显了国内合作者所拥有的跨国学术联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社会资本,在推动年轻科学家融入全球学术网络、提升其科研绩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