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一德:让知识产权更好赋能东北振兴
    在东北振兴过程中,无论是在传统产业转型中注入创新活水,还是在新兴产业拓展中筑牢制度根基,抑或是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中提升品牌价值,知识产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马一德: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全方位增强
    作为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民营经济法治保障的全面升级。尤为重要的是,该法专设“科技创新”一章,明确了民营经济在国家科技战略中的地位角色,系统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举措。科技创新专章的设立,不仅体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前瞻性,更通过制度化...
  • 马一德:以“五个必须统筹”指引“十五五”规划的科学擘画
    五年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现市场活力与政府调控的辩证统一,历史经验证明,唯有“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协同发力,方能使规划效能最大化。“十五五”规划需延续这一制度优势,精确定位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点。
  • 马一德:锚定“四个面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科技现代化有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著作,既是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指引,为开辟新赛道、制胜新领域、构筑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 马一德: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的历史使命与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擘画,为上海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高远的使命任务。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和国际大都市,上海正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注入动能。
  • 马一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拓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推动技术扩散机制的优化和要素协同范式变革;创造性提出“统筹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重大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组织理论,形成了“非对称赶超”的科技发展方法论;创造性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发展了...
  • 马一德:标准必要专利全球管辖纠纷的应对策略
    2024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在知识产权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在华为诉美国网件公司案中作出了我国历史上首例反禁诉令(Anti-Anti-SuitInjunction,简称AASI),该裁决不仅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首次确立了反禁诉令制度,更在全球标准必要专利(StandardEssentialPatents,简称SEPs)司法博弈中释放出强烈信号,...
  • 马一德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修法完善相应规则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中有两方面规则亟待完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马一德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关于著作权领域如何回应AI训练与平台责任、专利领域如何细化明确人工智能辅助发明的授权和审查规则,相关法律的立法修法进程需加快。
  • 马一德:人工智能重塑知识产权生态系统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已不仅仅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更成为赋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工具。其通过重塑知识产权的创造逻辑、运用机制、保护模式与管理范式,正在推动形成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知识产权新生态系统。
  • 马一德: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治理体系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用法治的阳光照亮创新之路、政策的甘霖滋润产业沃土,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治理体系,成为应对国际竞争格局重构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