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劲波:按科技创新规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给科研人员“松绑”。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劲波看来,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一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的顺利实现。
  • 潘教峰:开启未来30年科技新征程
    展望未来,承载着国家意志、人民期盼、时代要求的中国科技航船,将沿着“三步走”的路线图和航向标,势不可当地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 何传启:科学家需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科技难题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科学家有祖国,国际间有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需要把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在世界科技前沿为祖国争光;而在应用和开发研究领域,科学家则需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科技难题,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 霍国庆:将转化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科研项目管理体制需要改一改,可采用延后评价的方式,在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和取得产业化成果后,再综合做出评价,而不是唯‘SCI’论。”霍国庆说,只有真正将转化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才能真正促使研究“接地气”,才能使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创业的“有源之水”。
  • 潘教峰:补上关键核心技术短板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要的是要认识和依循技术的属性和规律,要认识和遵循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加强核心技术转化应用,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国际创新资源,
  • 霍国庆:中国已形成了较为有利的创新与创业平台体系和文化氛围
    《纲要》的战略部署清晰有序,任务目标明确合理。根据《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要分别达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3个目标,而每个目标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相呼应,并为后者提供支撑。
  • 穆荣平:转变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从创新角度思考问题
    围绕“非对称赶超战略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主题,穆荣平认为最重要的几个词汇有:第一,转变国家发展理念;第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第四,聚焦重大政策问题。
  • 尹锋林:国家应建立普惠式青年双创工场
    “刚毕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是最富热情、精力和能力的群体,知识储备也最新,还与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科学家有着广泛联系。国家重点扶持这些青年‘双创’人才有助于大幅提高‘双创’的成功率。”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尹锋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国家应建立普惠式的“双创”工场,以聚集和培育青年“双创”人才。
  • 潘教峰:建设一个创新友好的社会
    建设一个创新友好的社会,要从树立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创新环境、革新教育方式、提高全民素质、建设创新平台、发展创新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
  • 何传启:全面小康不容易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致经历了30多年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