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产业对知识产权的有效需求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科技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有效供给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支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统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各个方面,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任务措施,致力于到2035年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百年探索和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迪。
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就知识产权保护举办的论坛引人关注。
“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本书系统梳理了技术预见的历史演进,论述了技术预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综述了技术预见方法的发展与演化、分类、选择和应用。
国科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海燕教授建议,要加强监管,必须明确监管红线和负面清单,使科研人员事前知规守规,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制度从无到有,支撑起了我国的创新发展实践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知识产权司法更是在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裁判标准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进步。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面临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紧迫需求。
5月14日下午,北科院科协、北科智库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马一德教授分享了“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历史成就、现实方位与远景规划”的主题讲座。